wú lǐ
无礼cǎi lǐ
彩礼hè lǐ
贺礼shōu lǐ
收礼huí lǐ
回礼cái lǐ
财礼shī lǐ
施礼fēi lǐ
非礼guān lǐ
观礼cháng lǐ
常礼jì lǐ
祭礼jìng lǐ
敬礼péi lǐ
赔礼diǎn lǐ
典礼shī lǐ
失礼xíng lǐ
行礼huán lǐ
还礼sāng lǐ
丧礼hūn lǐ
婚礼xǐ lǐ
洗礼jūn lǐ
军礼jū lǐ
拘礼sòng lǐ
送礼pìn lǐ
聘礼dà lǐ táng
大礼堂zuò lǐ bài
做礼拜ài lǐ cún yáng
爱礼存羊rù lǐ fán yí
缛礼烦仪fán lǐ duō yí
繁礼多仪shī lǐ zhī jiā
诗礼之家shī lǐ chuán jiā
诗礼传家bēi lǐ hòu bì
卑礼厚币xiān lǐ hòu bīng
先礼后兵dǐng lǐ mó bài
顶礼膜拜děng lǐ xiāng kàng
等礼相亢yǐ lǐ xiāng dài
以礼相待shī lǐ zhī xùn
诗礼之训mù lǐ chén cān
暮礼晨参shī lǐ fā zhǒng
诗礼发冢仪式,
典礼diǎnlǐ
(1) 隆重地举行的仪式
例开学典礼英ceremony;celebration⒈ 制度礼仪。
引《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羲文之《易》, 虞夏之《书》,歷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
宋司马光《稷下赋》:“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
《元典章·兵部三·铺马》:“为治之道必先信其赏罚之道,尤宜重其典礼。”
⒉ 指某些隆重仪式。
引《清史稿·礼志八》:“二月, 文华殿成,举行典礼。”
赵树理《登记》四:“隔了一天,区公所通知村公所,说小晚和艾艾的婚姻是模范婚姻,要村里把结婚的日期报一下,到那时候区里的干部还要来参加他们的结婚典礼。”
⒊ 掌管礼仪。
引《孔子家语·五帝德》:“﹝帝尧﹞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伯夷典礼, 夔龙典乐。”
《史记·郑世家》:“夫齐,姜姓, 伯夷之后也, 伯夷佐尧典礼。”
⒋ 指掌管礼仪之官。 周时为太史。
引《礼记·王制》:“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孔颖达疏:“典礼之官,於周则太史也。”
公开且庄重的仪式。
如:「每年元旦,总统府前都会举行升旗典礼。」
典读音:diǎn
典diǎn(1)本义:(名)典范性书籍:(名)典范性书籍(2)(名)标准;法则:~范。(3)(名)典故:用~。(4)(名)典礼:盛~。(5)(动)旧时用土地、房屋或其他东西作抵押向人借钱:~押。
礼读音:lǐ礼lǐ(1)(名)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丧~。(2)(名)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节|敬~。(3)(名)礼物:献~|千里送鹅毛;~轻情意重。